來源:周雪松 中國經濟時報 日期:2022年03月14日
“受疫情、俄烏沖突、供需關系等多重因素作用影響,全球能源資源供應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朋德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李朋德指出,疫情造成全球經濟下滑,生產鏈供應鏈受阻,大宗商品市場劇烈震蕩。
近日俄烏沖突引發西方國家全面制裁俄羅斯,直接影響到歐盟和俄羅斯這兩大世界重要的能源輸入輸出方,進一步加劇了全球能源資源供應的不確定性。國際地緣政治博弈加劇,單邊主義、資源民族主義和逆全球化抬頭,礦產品正常國際貿易受到影響,嚴重影響到全球礦產資源供應鏈安全穩定。
“全球能源資源供應鏈脆弱性凸顯。”李朋德認為,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全球資源供應能力遭到破壞,礦產品產量總體下降。二是礦業產業鏈上下游所在地區受疫情控制差異等因素影響,導致礦業產業鏈恢復不均衡。三是交通運輸成本升高,對大宗礦產國際貿易產生重要影響。四是俄烏危機沖擊能源資源供應鏈,全球經濟風險升溫。
面對未來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俄烏沖突、單邊主義、資源民族主義等因素為全球能源供應鏈的恢復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李朋德認為,應大力加強能源資源供應鏈建設,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發揮“一帶一路”共建合作的引領作用,突出國際產能合作,推動建設現代礦業產業園,完善統籌協調的區域發展,打通順暢能源資源的全球供應鏈,構建更融合的循環經濟體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是抓住機遇擴大礦產資源投資,建立精準支持和服務礦業投資的政策、金融、技術、信息和服務體系,加強市場和標準體系等軟實力建設,加強和完善期貨市場,鼓勵大宗商品長效機制。
二是建立礦業企業國際合作聯盟,推進礦業產能合作,營造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的行業生態,推動礦產品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促進礦產品價格回歸基本面和合理區間,反對擾亂正常產銷循環的投機炒作,促進礦產品市場穩定。
三是利用衛星遙感、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推動礦業科技的創新與升級,讓更多的“一帶一路”國家在資源環境發展規劃上受益。聯合資源所在地政府和企業建立功能齊全、綠色環保的現代產業園,加快推進數字化礦業和智慧礦山建設,推廣綠色礦山建設經驗,造福當地人民。
四是創新礦業金融,積極支持金融機構、國際合作開發機構與礦業企業合作,打造新型面向全球的礦業金融服務體系,共享礦業國際合作紅利,促進全球資源供應鏈穩定。